经典!《校园书架――孙子兵法》是难能可贵的佳作!
-
第四章 第三篇谋攻篇
题解导读
《谋攻篇》论述的是用谋略攻敌制胜的战略战术,也是在指挥者做出用兵决策时,必须预先认真思考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问题。
本篇一开头就运用了几组对比的句式提出了“战争中高明的高明”境界,后来的研究者概括为“全胜论”。
孙子首先用以谋略胜敌和以武力攻敌两种取胜方法作比较,明确地提出以“全”为上、以“破”为次的观点。“全胜”是孙子军事谋略的一条指导原则,是“谋攻”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。在《谋攻篇》的论述中,孙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论述:
首先,通过层次比较,孙子认为军事行动中以谋略取胜为上。最差的是被迫“攻城”,即使能胜,由于伤亡巨大也未必合算。
其次,孙子又进一步假设,若被迫采取“伐兵”之法,则应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,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,尽快结束战斗,争取战争胜利的最大可能;或尽量保全自己,把战争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。
再次,将帅作为国君的辅佐,在军事行动的筹划和实施过程中,要做到周详严密,万不可有缺陷漏洞,要正确认识并发挥国君和将帅的作用。
接下来,孙子概括地提出了预知胜利的五种因素,他认为通过这五条就可以预知胜利,同时这五条也是通晓预测战争能否胜利的关键因素和一般规律。
最后,孙子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最为著名的观点之一——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并简单地论述说明“知”在用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。
本篇结构严谨,前后呼应,层次分明,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,用词华美工整,颇有气势,不仅具有深刻的军事思想,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。
原文
孙子曰:夫用兵之法,全国为上,破国次之;全军
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,为不得已。修橹,具器械,三月而后成;距堙,又三月而后已。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,杀士三分之一,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灾也。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战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毁人之国而非久也,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,此谋攻之法也。
故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能战之,少则能逃之,不若则能避之。故小敌之坚,大敌之擒也。
夫将者,国之辅也。辅周则国必强,辅隙则国必弱。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;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;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。是谓乱军引胜。
故知胜有五: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,上下同欲者胜,以虞待不虞者胜,将能而君不御者胜。此五者,知胜之道也。
故曰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
译文
孙子说,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:使敌国举国降服为上策,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;使敌人全军降服为上策,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;使敌人军队全旅降服为上策,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;使敌人全卒降服为上策,而用武力打垮它就略逊一等;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,用武力击溃它就略逊一等。因此,百战百胜,并不就是好中之最好的;如果不动一兵一卒而能使敌人屈服,这才算是最好的。
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,其次是用外交手段挫败敌人,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,使敌军战败,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。一般来说,选择攻城的做法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了。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,准备攻城的器械,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;而堆筑攻城的土山,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。
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,而驱使士卒爬梯攻城,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,而城池却未能攻克,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。所以,善于用兵的人,使敌人屈服而不靠武力交战,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靠强行攻打,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靠久战,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,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,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胜利。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法则。
因此,在实际作战中,用兵的原则是,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,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,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,兵力与敌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,兵力少于敌人就设法摆脱敌人,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作战。所以说,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,就势必沦为强大敌人的俘虏。
将帅是国君的左右手,辅助周密,国家就一定强盛;辅助有误,国家就一定衰弱。所以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:
第一种,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固执己见地让军队前进,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固执己见地让军队后退,这叫做束缚军队;
第二种,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,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,就会使得将士迷惑;
第三种,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,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,就会使将士产生疑虑。
(温馨提示: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)
军队既迷惑又心有疑虑,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,也就随之降临了。这样叫做自乱其军,自取灭亡。
所以,可以从五个方面预知胜利: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,能够胜利;了解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,能够胜利;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,能够胜利;有充分准备的对付毫无准备的,能够胜利;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牵制的,能够胜利。这五条,是预知胜利的方法。
因此说,既了解敌人,又了解自己,百战百胜;了解了自己,但不了解敌方,那么偶尔会胜利,有时也会战败;既不了解敌方,又不了解自己,那么每每作战,凶多吉少,战胜的机会很渺茫。
案例
晋楚城濮之战
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。战发之初,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,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,声势浩大。但晋国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,动用谋略得到了齐、秦两个大国的援助,最终打败楚军,争得了霸主的地位。
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,是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中“战胜策”的范例,晋军的取胜,不是靠他的实力,而是胜在策略。
春秋时期的中国还没有实现统一,而是分裂为许多小国。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逐渐强大,开始向中原发展,希望完成统一大业。与此同时,在今天山西西南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,尤其是晋文公即位后,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,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。
晋国的强大引起了楚国的不安,楚国急于阻止晋国进一步向南发展,而晋国要想夺取中原霸权,就必须同楚国较量。因此,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。
公元前634年,鲁国因曹、卫两国结盟,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,便向楚国请求援助。而宋国因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,国君受伤而死,不甘心对楚国屈服,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强盛,就转而投靠晋国。楚国为了保持其在中原的优势地位,便出兵攻打齐、宋,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张。晋国借此机会,以救宋为名,出兵中原。这样,晋楚两国的战争就爆发了。
公元前633年冬,楚成王率领楚、郑、陈、蔡等多国军队进攻宋国,围困宋都商丘;宋国向晋国告急求援。晋文公和群臣商议后认识到真正的敌人是楚国,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,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。晋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扩充了军队,任命一批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。经过充分的准备,晋文公这才出兵,并攻占了楚国盟军曹、卫两国,但楚军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。
晋文公开始左右为难:如果不出兵救宋,宋国国力不支,一定会降服于楚;如果出兵救宋,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。此时晋国的大臣们分析了楚与秦、齐两国的矛盾,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,然后由宋国出面,贿赂齐、秦两国,由他们去请求楚国撤兵,晋国则把曹公扣押起来,把曹、卫土地的一部分给宋国。
楚国同曹、卫本是结盟的,看到曹、卫的土地为宋占有,必定会拒绝齐、秦的劝解。这样楚国就将触怒齐、秦,而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,出兵与楚作战。晋文公对此计十分赞赏,并马上派人施行。
楚国果然中计上当,拒绝了齐、秦的调停。而齐、秦见楚国不听劝解,大为恼怒,便出兵助晋。齐、秦的加盟使晋、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楚成王得知齐、秦与晋联盟,局势不妙,就令楚军前线撤退到楚地申,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,同时命令军队主力撤离齐国和宋国。
但楚国大将子玉对楚成王回避晋军很不满意,仍要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作战,并请求增加兵力。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,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兵力,只派了少数援兵。于是,子玉以元帅身份向陈、蔡、许、郑四路诸侯发出命令,约定同时出兵。
子玉率军逼近晋军后,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,于是派使者故意向晋军提出一个“休战”的条件:晋军必须撤出曹、卫,让曹、卫复国,楚军才会解除对宋都的围困,从宋国撤出全部人马。
晋军将计就计,以曹、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,私下允许曹、卫复国,同时扣押楚国的使者,以激怒子玉来战。子玉得知曹、卫叛己,使者被扣,恼羞成怒,倚仗楚国兵力强大,贸然带兵扑向晋军。
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,就命令晋军后撤,以避开它的锋芒。晋军“退避三舍”后,退到了卫国的城濮,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,后勤补给方便,又便于和齐、秦、宋各国军队会合。在客观上,“退避三舍”也能起到麻痹楚军、争取更多舆论同情、诱敌深入、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,将晋军表面上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,从而为夺取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晋军退到城濮之后,齐、秦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这里与晋军会师。晋文公检阅了军队,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。在这个时候,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濮,并选择有利地形扎下营盘,随后就派使者向晋文公挑战。
公元前632年4月4日,晋、楚两军同时发令布阵进攻。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、左右翼军薄弱的部署特点,和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、不谙虚实的弱点,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。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,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右军发起攻击,楚军惊慌失措,弃甲逃跑,楚右翼军队就这样全军覆没。
接着,晋军又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左军。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,非常醒目,很远就能看见。
两军乍一接触,狐毛就假装败下阵来,逃跑的时候在车的后面拖了很多树枝,树枝带起尘土,遮天蔽日,给在高处观阵的子玉造成了错觉,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了,于是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。
晋军见楚军已被引诱追来,就出中军截击楚军,同时狐毛回军夹击楚左军。楚左军退路被切断,陷入重围,几乎全部被歼灭。子玉见左右翼军都已失败,急忙下令收兵,这才保住中军,退出战场。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败而告终。
晋在城濮之战中的胜利,首先在于晋国君臣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式及利弊,制订出了先胜弱敌,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,争取齐、秦二国支持的策略。而在决战之时,晋军敢于先退一步,避开楚军的锋芒,以争取政治、军事上的主动权。
另外,晋军“知己知彼”,能根据敌人的作战部署,灵活选择主攻方向,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,各个击破,因而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。
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。
(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↑↑↑)
感谢大家的阅读,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,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!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!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